事关科技创新“一号工程”,成都如何破题“中试”
4月13日,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会上传递的信息显示:将建立政府与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交流机制,建立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审议了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送审稿)。
这让成都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有了清晰的方向,在即将推出的多项细化举措中,“中试”一词频现。
科技成果转化是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成都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中试,是什么?这是科技成果实现生产的必由之路,通过中试放大验证能加速科研成果迈向产业化和商业化。
中试,“试”什么?业内普遍共识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尤其需要中试。有研究表明,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由此可见,中试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至关重要。
在成都
与中试相关的平台、项目
人才、产业、政策等领域现状如何?
通过中试
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情况如何?
是否存在痛难点?如何破局?
近日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
对此进行了调研
👇
1
多个平台动作频频
成都中试项目,在“试”什么?
4月11日,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一个中试项目的产业化探索传来好消息:国内首创最大单体电解水制氢设备发布,其核心环节——电解槽技术来自这里。位于成都彭州市的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正是高校院所自建中试平台的代表。
↑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
4月25日上午,记者前往该研究院进行实地探访,“目前入驻在研究院的中试项目进展如何?”采访中,记者首先向其院长梁长海抛出这个问题。“一期项目占地80亩,能够满足中试项目的科研和场地需求,首个中试车间已经投用,另外两个车间正在建设。”梁长海介绍,自2019年成都研究院落地彭州以来,以“卡脖子”化工新材料为重点攻坚方向,一些中试项目正在“开花结果”,成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
电解水制氢只是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众多中试项目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案例。此前,通过成都研究院的中试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的高性能塑料研发项目,已经在彭州实现产业化生产。记者现场看到,生产该高性能塑料产品的公司就落地在研究院隔壁,实现了零距离的产学研关系。
成都科技圈中,除了高校院所布局的中试平台外,更多的是以企业为主体打造的中试平台。
“正在为成都本地一些新型显示领域的企业开展中试。”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吴庆富告诉记者,公司目前的中试项目都与新型显示技术相关,尤其是立体显示技术占比较大。
在成都温江区,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搭建了创新药物研发与新技术转化平台。“我们搭建的创新平台,是基于CMO生产性服务研发阶段的重要一环,CMO服务将为MAH创新药物和一致性评价高端仿制药物提供研发、注册、商业化生产等一站式服务。”据该公司政府事务部经理武银娜介绍,公司拥有8条专业运行的生产线,客户除了来自成都本地外,也与广州、南京、上海等地40余家药企建立合作关系。
↑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
而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成都玉龙化工加强同成都中心城区高校院所构建产学研关系,构建了以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中试放大产业生态圈。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介绍,”成都中心城区高校院所的科学家上午在实验室迸发出新点子,下午就可以到我们这里进行中试放大验证。累计有20多个项目在此进行中试,孵化了6家科技型企业,既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也涉及海外专家项目。”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成都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均布局有中试平台,中试项目涵盖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领域,这也是当前成都产业建圈强链的发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在成都,正在涌现出更多中试平台和中试项目。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新认定了21个中试平台,主要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平台建设方均系企业。
2
面临“成长的烦恼”
人才、产业配套
审批环节存在痛点
作为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记者在调研中获悉,成都的中试环节在人才、产业配套、审批环节等方面存在短板,而人才痛点尤其突出。
业内普遍的共识是,中试环节对专业工程师人才需求较大。从《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22)》急需紧缺人才“画像”可以看到,产业生态圈264个紧缺岗位中工程师需求占比达到61%,反映出包括中试在内的产业中后端人才缺口较大,尤其缺少既具有专业研究能力、又具备市场“嗅觉”的中试工程师和工匠团队。
↑成都
这与梁长海的困扰不谋而合。“中试需要既懂理论,又会实操的人才。”梁长海坦言,我国还比较缺乏对于中试所需的工程师队伍的培训系统和培养手段,成都同样面临这一难题。梁长海以化工产业化人才为例,他说,目前真正有这方面能力的人才主要是长期从事化工行业且具有多化工品类项目、化工企业建设等经历的化工类国企、央企的总经理、总工程师,这类人才的引进难度颇大。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其中一个环节,而中试之后,科技成果迈向产业化路径还需要相关上下游产业配套。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所需的装备若能实现就近生产,将有利于撬动本地制造业发展。但恰恰在中试环节之后的产业化路径上,仍存在一些痛点。一些在本地“跑”完中试环节的项目,其后续生产制造环节却在外地。
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发布的国内首创最大单体电解水制氢设备,其核心技术在成都研发并完成中试,然而设备制造却在江苏无锡。梁长海坦言,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在成都找到理想的设备制造商,于是“舍近求远”。
成都中试环节的痛点除受制造业配套因素影响外,不少中试项目所需的核心材料往往需要进口。新型显示产业在成都发展较为成熟,产业链上下游日趋完善,即使如此,吴庆富坦言,成都菲斯特科技中试环节所需的一些核心材料仍需进口。
↑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还有一个“烦恼”是中试项目审批环节周期长。记者采访获悉,当前中试项目往往被视为生产性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审批,整套流程“跑”下来,周期一般在6个月。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部分中试项目处于“排队”等审批的状态,“这样会影响成果的转化效率,希望在合规原则下缩短项目环评周期,确保一些研究项目尽快在成都完成中试,走向产业化道路。”梁长海说。
行业痛点之所以存在,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与缺乏“顶层设计”相关。记者采访了解到,本地不少中试机构都对政策支持表现出期待。横向观察,上海、深圳、杭州、武汉、合肥等城市相继出台了对中试平台的扶持政策。“当前成都市级层面的政策还未正式出台。”在叶锐看来,政府如何“出招”很关键,“比如,政府产业基金可以参与参股的方式支持成果转化,或建立一定补偿机制对项目方进行资金补贴,从而建立一种试错的机制,这样才能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3
如何破局?
可把中试研发人才
纳入“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
行业短板凸显,需要打破僵局。在解决中试环节人才短板方面,梁长海及其团队成员正在探索,“我们会着力构建一套覆盖技能型人才-本科及硕博士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工程师体系,尤其强化本地人才培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叶锐所在的玉龙化工正在尝试构建“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模式,以企业为主体,打造具有科研思维的工程师队伍,以此为中试环节整体提质增效。
↑新川科技园 摄影 | 王效
“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并非‘中试一环’,涉及多个专业流程,而在中试之前,还有一项关键任务就是‘概念验证’。”成都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旭分析,从成果转化链条来看,概念验证更偏早期,概念验证是为早期成果配置资金、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降低风险、验证可行性,他建议成都应该打造运营一批概念验证中心。
如何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王旭建议,可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作为大学科技园、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先建设,后认定”的“申报备案制”方式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优先考虑将重点高校作为首要试点主体,给予相应支持,激发高校院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积极性。
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扎堆;在蓉高校达65所,4家天府实验室相继启动运营;近3年共7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方面,成都的中试面临“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将有更多科技成果加入成都中试“朋友圈”。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 摄影 | 王勤
在王旭看来,单靠中试平台方一时的敲敲打打不能从根本上破除“烦恼”,急需一套“顶层设计”加以破题。“需要从体制机制、考核体系、人才队伍方面破题。”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运营+财政退坡补贴”的建设运营模式,成立专业运营公司,建立相应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内控制度,而在考评方面,要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不应以短期盈利能力作为考核标准。
至于人才的短板如何补齐,王旭建议把中试研发人才纳入“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招引中试研究方案设计、工艺设计、技术交易、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鼓励中试人才参与价值评估、专利申请与维护、技术推广、对接谈判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中试平台与市内高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培育引进一批对相关领域中试研究工作熟悉、能组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中试研究方案和规程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技术经纪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摄影 | 王勤
针对不少中试平台方提到的审批环节较长这一问题,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在优化中试项目环评流程方面,成都已在“出招”。去年底,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关于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中试项目(基地)建设的通知》,为中试项目的环评“减负”,尤其强调“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最终目标是服务中试项目(基地)快速落地。“目前彭州市环保部门正在对企业中试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吃准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探索出一条更精简的审批流程。”梁长海说。
“首先是摸底,我们前期已经梳理了全市60多个中试平台的相关信息,正在细化研究相关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共性需求,了解平台的问题诉求。”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相关政策基础上,成都即将出台《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从核心功能、建设主体、建设原则、职能职责、资金补贴等方面推出具体举措,尤其以产业建圈强链思维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有力有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兴隆湖 摄影 | 王勤
“期待在科研项目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能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企业加快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进程,而由于所需的产线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也期待获得政府各方面的支持。”通德药业政府事务部经理武银娜说,公司对成都即将出台中试专项政策充满期待。
推荐阅读>>
○暴降10℃!=͟͟͞͞风=͟͟͞͞风 雨҈ 雨҈ 又҈ 要҈ 来҈ 了҈